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
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
6月24日上午,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、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河南省濮阳市举办“应急使命·2025”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。
耐高温机器人编队抵近原油储罐仁信优配,实施冷却。应急管理部供图
演习综合组负责人、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技术处处长、一级调研员王明岳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,此次演习策略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——不再一味仅做防护让其燃烧,而是主动发起进攻,积极破解难题,深入研究如何防范、救援以及灭火等一系列关键问题,并成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攻关体系。
演习综合组负责人、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技术处处长、一级调研员王明岳。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
为什么要开展此次演习?王明岳告诉记者,大型储罐全液面火灾事故由于罐体高、过火面积大,热辐射强度高,对救援设备安全距离、射程、射高、泡沫投放强度等要求极高,导致事故救援难以通过扑灭的方式进行救援。
“大型储罐火灾爆炸事故灭火救援,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。”王明岳介绍,据不完全统计,1951-2024年全球共发生数千起有影响的大型储罐火灾事故。纵观国内外救援实践,大型储罐火灾温度高、热辐射强、覆盖区域广,灭火救援尤其是全液面火灾扑救是世界性技术难题,发生事故多为保护性燃烧处置,国内外成功扑灭案例极少、成功率极低。大型储罐一旦发生重大泄漏燃爆,单罐火灾可能诱发群罐火灾、地面池火、流淌火、毗邻装置火、水体污染等耦合衍生事故,引发区域性多灾种事故链反应和多米诺效应仁信优配,造成重大人员伤亡、财产损失、环境污染,甚至引发区域性环境和生态灾难。
爆炸燃烧的3号罐火情基本被扑灭。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
据了解,此次演习分析了目前救援处置存在的难点痛点问题,立足大型储罐全液面火灾及其引发的次生事故,聚焦难题痛点如何破解,“极端性、专业性、实战性”如何体现,新装备、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战法如何应用,设置了包括大型储罐全液面火灾扑救、立式储罐、球形储罐和化工装置火灾扑救在内的7个演习科目21个具体行动。
“此次演习,我们组织救援队伍和装备生产厂家一起实兵实装、实景实演、真火真练,一方面是通过演习论证形成相关应急救援行动方案,提升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处置能力,另一方面通过实战检验征集到的新质救援能力效能,推动应急装备研发、生产与救援队伍需求应用融合互促。”王明岳说。
他特别提到,传统救援往往依赖指挥员临场观察和经验判断下达行动指令,而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突破,为应急救援带来了新的指挥、作战思路。
具体而言,以物联网技术进行区域动态感知,能够实时监测灾情状态,成为指挥员的“眼睛”、“耳朵”;以大数据技术分析研判火情,对比火情处置的经验规律、异变预警,能够为作战指挥提供决策辅助,成为指挥员的“参谋”、“助手”;以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事故演化预判、超前预警指挥,以及智能化操控救援装备开展自动化、自主化作战,成为指挥员的“第二个大脑”、“好帮手”。
王明岳说,相信随着一个个“卡脖子”技术逐个突破,“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材料、新战法”不断研发和应用,将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的效率和精度,大型储罐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将向“感知—决策—执行”全链条信息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跃迁。今后以本次演习为契机,进一步坚持问题导向,突出实战牵引,强化新质赋能,推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。
在推动新质救援能力成果应用方面,组织智能高效处置装备研发攻关,支持国家专业队配备“专精特新”新质救援装备,构建“以测促研、以研提质”应急产业发展生态。
同时,规范储罐全液面火灾救援行动。加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力量建设,配备完善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,确保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。
此外仁信优配,强化应急演练模式创新。推动演练成果转化与常态化训练衔接,把演习中探索出的有效战法和先进装备,有效转化为标准规程,推动救援能力提质升级。
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