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时代的浪潮中拼搏奋进30年,上海如同一位无畏的勇士祥富金融,以所向披靡的姿态崛起,从一座普通城市发展成为闪耀全球的国际大都会。然而,在繁华背后,一场悄无声息的“老龄化风暴”正席卷而来,上海正以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速度演变为“老年人之城”。
2023年,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577万,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整个厦门市的常住人口。当我们把最近10年上海出生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数据放在一起对比,便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“衰老”。2023年,上海老年人口总数竟是新生儿的5.18倍。
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制,依靠当代年轻人缴纳的保费来供养当代老年人,保费就来源于工薪阶层每月五险一金里的养老保险。但在上海,能交保费的年轻人日益减少,消耗养老金的老年人数却直线飙升,且消耗时间越来越长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中国预期寿命最高的城市并非人们传统认知中山清水秀、田园牧歌的地方,而是繁华的上海。2021年,上海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.1岁,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6岁。“越有钱越长命”这句老话在上海得到了印证。近15年来,增长最快的是65 - 79岁的老年人,这个最具消费活力的老年群体占比从11.7%上涨到23.8%,翻了一倍还多。即便占比最少的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,上海也有86万人,而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仅有5万人左右,对比悬殊。
巨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对养老金的消耗可想而知。2009年,上海养老金支出仅710亿元,到2024年就飙升至3958亿元,15年时间翻了近6倍,远超GDP增速。
上海人的今天,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明天,上海滩就是当下中国的缩影。今年3月,在博鳌亚洲论坛上,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、央行原党委书记郭树清指出,我国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,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.1亿人。按照这样的老龄化趋势,预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0年后将收不抵支,20年后耗尽结余,这意味着10年后退休的人将受到直接冲击。
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由三支柱组成,第一支柱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占绝对主体地位,领取养老金的90%都来源于此。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,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可能逐步下降至30% - 40%,低于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最低替代率55%警戒线。也就是说,若现在月收入1万,仅靠国家基本养老金,退休后月收入可能降至3000,生活质量大幅下降
曾经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如今人们追求长寿,可当真正长寿到来时,却发现长寿并不等同于幸福,还需要有足够的金钱支撑。当我们工作到60岁被公司优化,却要等到65岁才能开始领养老金,这5年的空窗期又该如何度过呢?
番外:
全国老龄化区域分布与特点祥富金融
1. 深度老龄化省市集中
上海、辽宁、山东、四川、重庆、江苏、浙江等7个省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(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%)。
其中:上海老龄化程度最深,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6.26%,远超西藏(6.02%)。东北三省(辽宁、黑龙江、吉林)老龄化水平均居全国前十,辽宁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7.4%。
2. 老年抚养比区域差异显著
山东、上海、重庆等地压力最大:山东每名老年人仅由4个劳动人口供养,上海、重庆老年抚养比超过20%。
南方经济强省压力较小:广东每名老年人由9个劳动人口分担,深圳80岁以上高龄人口仅5万,远低于上海的86万。
3. 老龄化增速分化
上海、山东、辽宁是老龄化速度最快地区:近1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增长6.14%、6%、5.61%。
中西部省份追赶:四川、安徽等地的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(12.57%)。
4. 养老金收支呈现“南北调剂”
北方依赖调剂:辽宁、黑龙江、湖北等22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,需中央调剂。
南方贡献主力:广东、北京、江苏等7省市是养老金“净贡献”地区,广东一省贡献占全国1/3。
5. 未来趋势:全国加速老龄化
2035年进入重度老龄化:预计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,占比超30%。
一线城市示范效应:上海、北京等地的“未富先老”模式可能向其他城市扩散,尤其是经济发达但生育率低的地区。
终章、
老龄化已从局部现象演变为全国性挑战。区域经济差异、人口流动与社保制度设计共同塑造了当前的“老龄化地图”。未来需通过全国统筹、延迟退休、银发经济开发等政策缓解压力,避免“上海模式”的全面蔓延。
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